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機制主要圍繞其化學修飾特性展開,通過改變與細胞受體的結合方式,影響膽固醇的轉運、內吞及細胞功能,具體機制如下:
1.LDL的常規功能:低密度脂蛋白(LDL)是血液中膽固醇的主要載體,其表面載脂蛋白可與細胞膜上的LDL受體(LDLR)特異性結合,通過受體介導的內吞作用將膽固醇轉運至細胞內,供細胞合成細胞膜、類固醇激素和膽汁酸等物質。
2.Ac-LDL的修飾特性:當LDL載脂蛋白上的賴氨酸殘基被乙酰化修飾后,其化學結構發生改變,導致Ac-LDL不再與LDL受體結合。這一修飾使得Ac-LDL無法通過常規的LDLR途徑進入細胞。
二、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通過清道夫受體介導內吞
1.清道夫受體的作用:修飾后的Ac-LDL更容易與內皮細胞、巨噬細胞和小膠質神經細胞表面的“清道夫”受體結合。這些受體對修飾型LDL具有高親和力,且不受細胞內膽固醇水平的負反饋調節。
2.內吞過程:Ac-LDL與清道夫受體結合后,通過受體介導的內吞作用進入細胞,形成內吞小泡,進而被轉運至溶酶體。在溶酶體內,Ac-LDL被降解,釋放出游離膽固醇和其他脂質成分。
三、影響細胞內膽固醇代謝
1.膽固醇酯化與儲存:內吞進入細胞的游離膽固醇可在酰基輔酶A膽固醇酰基轉移酶(ACAT)的作用下重新酯化,形成膽固醇酯,并儲存于細胞質中的脂滴內。這一過程有助于細胞內膽固醇的穩態調節。
2.ACAT活性調節:研究表明,Ac-LDL可進一步促進ACAT基因表達增加,從而升高ACAT活性。這一作用不僅起始于轉錄或轉錄前水平,還可能通過誘導炎癥因子的分泌,間接促進ACAT1的表達。
四、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參與動脈粥樣硬化形成
1.泡沫細胞形成:巨噬細胞通過清道夫受體大量攝取Ac-LDL后,細胞內膽固醇酯堆積,形成泡沫細胞。泡沫細胞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主要成分之一,其形成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關鍵步驟。
2.炎癥反應與斑塊不穩定:還可誘導內皮細胞表達黏附分子,促進單核細胞黏附并遷移至內膜下,進一步分化為巨噬細胞并攝取更多產品。此外,還可激活巨噬細胞分泌炎癥因子,加劇局部炎癥反應,導致斑塊不穩定甚至破裂。
